在2010年的寒冬,我有幸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2010年第4期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赴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活动。我抱着学习取经的心态,与考察团诸位同仁一道在德国深入了解了该国职教现状、职业教育体制、内涵及发展规划,同西方职教同仁交流心得。我得以从德国职业教育先进之处思考当前我们职业教育中需要加强的某些方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期望借以改进我们的工作。
在德国期间我充分感受到该国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德国概况》一书有这样一段话:“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显然,这里提到的技术力量指的是技术工人、技术员,当然也包括专家。德国走的是一条技术立国的道路,其原料基本依赖进口。但是德国在进口同等数量的原料后,能加工出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产值,这就是德国制造业获得竞争力优势的奥秘。访德期间,我不得不由衷赞叹的是德国有着大量技艺精湛的产业工人。他们与技术员一道,都是工厂的中流砥柱。从对德国社会的观察来看,他们也是社会中间阶层的主要构成之一。可以说,产业工人造就出德国产品工艺水平高超,经久耐用而享誉世界的盛誉,也成就了德国的集团化的大工业生产。然而这一切绝不是毫无来由,无心所得。德国工业的发达在于产业工人队伍庞大这一人才因素,而归根究底还在于其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访德期间对于这一点,感受颇多。
随想一:社会各界重视职业教育
在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职业教育,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大学或大专毕业的水平。同时,由于德国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因而德国的大学毕业生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硕士。即便在20.6%的大学毕业生中,也还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德国高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其学业仍属职业教育范畴。社会上也没有职业高低贵贱思想偏见,只要一心干好事业,都能获得社会舆论的认可。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目的是为获取一种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向未来就业的阶梯。因此,以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长盛不衰。
再来看我国。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上,都给予职业教育以相当力度的扶持。然而却因为我们少数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作祟,以传授技能、培养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依然在他们眼里不太重视,成了一些学困生不得已的去处。基于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困生教育,问题青年教育。职业学校在履行职业培训职能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加之近几年来招生规模成倍增长,使得此情况尤其突出,不少学生并不是技能学习的问题,而是对他应施行养成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问题。基于成功的职业教育,德国有着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其生产工艺水平长期位居世界前列,而我们的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转型之后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由此,中职教育如何得以稳步推进,不单是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问题,更是思考该如何重塑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是重塑受教育观念的问题。彻底改变那种单一的学生到家长总是立足走仕途经济学问,看不起凭技术立足于社会的观念,使得新的价值观、受教育观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随想二:双元制与我们的“产教结合”
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教成功的典范之一,2005年德国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约95万人。其中签订了职业培训合同的学生占当年普通中学毕业生总数的58%。这部分学生接受的是二元制职业教育,既是工厂的学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其余的中学毕业生大部分进入由各级政府或劳动部门举办的各种职业学校,包括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学校学习。这部分人并不是不愿意进入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是近年来德国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有限,接纳不了那么多的学徒工。
二元制职业教育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企业和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学生只要签订了学徒合同,自然就可到相应的职业学校上课学习。可以说,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实践为主,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70%以上的投入。而在学习期间,学校的作用是配合企业传授专业理论,并按照国家对公民的素质要求普及语言和文化知识。
近年来,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之处,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比如开始更为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有人甚至说我们的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与德国的二元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仔细探究之后发现其实不然。我们在“产”这一环节姑且不谈,在“教”这一环节则与德国迥异,而这也正是反思我们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德国先进经验之处。
我们的 “产教结合”中所谓之“教”,既实习实训。其联系的企业,并不一定将这些学生当做自己以后长期聘用的工人看待,而无非是在某一生产环节中顺便使用一下廉价劳动力而已。企业缺少要真心培养学徒的愿望,更谈不上像德国那样,在好几年间获得师傅资格的老技术工人按照培训大纲对学徒进行指导。由此,二元制当中的企业一元,是该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其企业生产能得到顺利保证的一环,是企业着眼长远发展不断培养新的技术员工支持生产的重要一环。其与学生的就业相联系,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造就高质量技术人才。而我们的“产教结合”,则仅仅只是我们教育当中的一个操作环节而已,绝大多数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并不能留在这个企业中,而这个企业也没有义务来真心实意的培训学生使其成为自己门下的优秀产业工人。由此,中们的“产教结合”与德国的双元制相去甚远,通过几年学习实践从德国企业中走出来的学生能实现人生的提升,成为一名优秀的产业工人,熟练的完成企业生产链条中某一环节的工作,而从我们的实习实训基地走出来的学生则鲜见能升级为产业工人者,许多人就业并不理想,难以改变以廉价劳动力维持工业生产,而不是以高素质产业工人维持工业生产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我们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好,企业没有为学校培训学生的义务,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使然。双方互为因果,因为企业并不长期录用该人(甚至这个企业也不是长期存在的),由此他不会对学徒进行严格的、系统的技术指导,由此便谈不上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他并不打算在这方面为社会的下一代负责。相反,职业教育相当成功的德国,作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环节之一的企业,则有着相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去培养今天的学员,明天的员工。
由此,我们要学习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教育先进之区的职业教育,建议要结合我们的国情,落实我们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提升我们的校企合作模式,改“校企合作”为“校企共同培养”,真正落实我们的“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
随想三:严密的组织结构与市场为职教导向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之一是组织严密,责任明晰。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手工业条例中所包含的职业,由手工业商会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手工业以外的职业,由工业和商业协会为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农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包括与农业有关的食品加工业,由农业协会为职业教育的责任机关;司法领域对专业职员的职业教育,由该领域的律师协会、专利律师协会、公证人协会为主管部门;公证处的出纳业务,由公证处的财务部门为主管单位;审计和税务咨询领域的职业培训,由审计协会和税收咨询协会为主管部门;卫生领域专业职员的职业教育,分别由医生协会、牙医协会、兽医协会和药剂师协会为主管部门。也就是说,各专业的职业教学是由相应行业的行业协会来指导教学的。该行业中的佼佼者来指导该行业的职业教学,这种体制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行业协会之下的职业教育必然是紧跟市场变化的教育,能够以最为敏感的触角,根据市场的变化去改变专业教学设计。职业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学实施者身兼专业教育与行业生产的双重身份,他们毋庸置疑的懂得到底哪些知识是学生所必须了解的,哪些是更为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找准培养目标,为本行业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专业学生,未来的产业工人。
近年来,我国职教界也相当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职业学校与生产销售一线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起来,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仍然存在我们的专业教师从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人极少有机会深入工厂车间的生产第一线,将大把时间荒废在繁琐的案头工作,对于生产前沿之所需缺乏了解的不足。由此其课程设置、技能培训大多想当然而出,致使教学与生产脱轨,学生很难熟练掌握与生产前沿所需相切合的技能。这些正是我们当前需要改进之处。
随想四:严把职教教师质量关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着严格要求。其职教师资分两大类,即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在分工上,职业学校教师承担理论课(包括文化课)的教学,实训教师负责企业培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理论教师须接受过大学教育,在进大学时要具备一定的资格,主要是文理中学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要有12个月的工作经历或职业培训经历。理论课教师通常要上两门科目,它们可以是两个不同专业的科目,也可以是一门专业科目和一门普通教育科目。接受正规职教师培养的生源主要有两种:完全中学毕业生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业完全中学获得上大学资格者。他们均需至少有一年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以马格德堡大学职教师培养为例,学习时间至少为8学期,通常要10学期(包括考试时间和做论文时间);第一次国家考试后需进行两年时间的实习。
这些未来担任职教教师的学生还需具备大学入学资格(如:文理中学毕业证书);至少具有与专业相关的12个月的工作经验或职业培训。通过大学学习,获得今后从事职教教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和方法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不断提升,许多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被充实到职教队伍中来,然而其中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一方面不少长期从事普教事业的教师被选拔到职教师资的队伍中来,这些人中大多数并不清楚职业教育的特性,其教学依然是普教的一套,严重阻碍了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二来我的高校培训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通观全国,也无非吉林、天津、广州等处的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寥寥几所。而全国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则毕业于一般性的师范院校,刚参加工作几年内,对职业教育必显生疏。三则不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会计专业出身的赶驴上架抽调来搞地铁专业,美术专业出身的抽来教幼儿教育,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随想五:职业教育的空前普及
德国政府甚至提出:为每个人提供培训的机会。这种实践是首先“职业基础教育”是一种“义务教育”。其历时1年,有的是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完成,有的则是在中学毕业之后再进行一年的“职业基础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进入二元制职教的教育体系或进入“职业专科学校”的正式学习课程。由于受培训场地的限制,二元制职教接纳不了那么多的中学毕业生,所以德国各州创办了各式各样的职业培训学校。既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但以官办的为主。民办学校与官办学校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条件更好、要求更高。
为每个人提供培训机会,使得职业教育遍及全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参加技能培训成为每位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在德国参观过一所中等学校办的学生航空航天发明展,参观后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其中几名十余岁的中学生竟然将自制的火箭发射到了上千米的高空。观察其自制火箭的躯体,焊接严实,打磨光滑,我惊叹德国中学生竟然有着这么精湛的技艺。而这正是全国普及职业教育的结果。总之,德国将某种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的提高视作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以此为基础,其国民的整体素质可想而知。由此,普及化的职业教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之下,德国的职业学生个性得到伸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当然,德国职业教育风气之浓厚,是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民族性格所决定的。其特殊的职教体制也是其国情所决定的。我相信,只要我们放眼世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继续深化和发展我们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严把师资队伍选拔入口关,更加重视职教教育科研,重塑职业教育的新形象和广大群众的受教育观念,逐渐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教之路来,我们的职业教育必将走向更为辉煌的明天。
成都市温江区燎原职业技术学校 尹显章
201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