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高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劳动技能,以满足学生实际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职高学生往往重专业轻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差,在就业后问题更为凸显。要解决这一问题,实行生活化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职高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论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实施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该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高语文 教学生活化 可行性 实施策略
一、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科学性
面对一年不如一年的职高生源,职高语文该如何?这是摆在职高语文教师面前的最头痛的问题,我想,走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也许还行得通。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还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的。语文源自于生活,是生活浓缩和提炼,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解读文本,还文本为现实生活场景的过程。尽管当代职高生很差,好逸恶劳,好说好动,不务学业,而“人的一生就是由卑下处境向优越地位的运动”,“处于相对卑下地位而心情沮丧或装模作样往往便是自卑情结的流露”(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语),在阿德勒看来,艺术创造力的动力就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职高学生虽然差,但他们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火花还没有熄灭。在上世纪初,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进行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推倒围墙办学”的教学改革。近十几年来,许多语文教育专家、中学语文教师对此也作了探讨,提出了许多见解,“语文教学生活化”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如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王尚文先生提出了“语文生活”的概念,认为大家不是用语文来生活,而是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大家生活之所在。李镇西先生也指出,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语文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指向他们的人格——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这些教育家的观点和实践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另外,随着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教育也面临着全球化、地方化和个性化的要求。面对社会生活的转型,在学习和课程发展方式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习已无地域性和时限性,可以终身性地随处发生,教育即是对终身学习的准备。学习机会是无限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习成为一种世界级别的学习。因此,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必然要求实现个性化。那么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地方性资源、材料甚至社区的参与都将构成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形成以课堂为本、以学校为本、以社区为本的课程形态。可见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曾有一位科学院士这样说,他的成功是因为语文教学培养了他的综合素养,培养了他适应生活的能力。可见语文是与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做了铺垫。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与“语文生活化”的关系
“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生活化”在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在社会生活应用中的一个缩影。
依据教学大纲,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语文学习过程,既是语文知识学习积累的过程,又是德育、智育、美育的过程,更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人文素养就无从谈起,职业能力的提高恐怕就是“乌托邦”似的幻想。
职业高中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就业、创业、再就业的素质。职高语文教学应该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方针,在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必须围绕“职”字,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确定专业导向,把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服务。如机械专业强调精确说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幼教专业强调想象丰富、形象描述的语言应用能力,工美专业强调对美的感受、领悟能力。而普高则不同,在普高语文是重点学科,要求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意味着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整合学生生活、学习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使之获得与其职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素养,来增强职高生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可见,实施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特定职场化是职高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三、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也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生活,这是更有效地实施生活教育的前提。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要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个性、人权、创造力和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真诚地关爱他们,“沉”下去与学生为伍,尽可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教师才了解学生生活,学生才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效果才能产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分散思维,敢于创新,这是一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在教学中我就设置了课前5分钟发言,发言的主题由学生自定,这样,既了解学生,也增进了师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争论,让真理越辩越明,让思想在碰撞中绽放绚烂的火花。
2.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是艺术的本源,文学源于生活。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学生熟视无睹或不理解的,教师要从生活中寻找现实背景,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过或模拟过的生活中自然、放松地学习语文,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语文。
教学实践证明,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让课堂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的时,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课内课外相结合,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及其感受等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在强烈的愿望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首先让学生收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以及有关周瑜的历史故事,在上课时,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信息,这样把历史生活再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更深刻体会作者的远大抱负和现实又怀才不遇,只得以对英雄的赞美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失落和无奈的感慨。在教学中当一回模仿秀,“秀”一盘苏轼。这样,现实将历史生活搬上现实舞台,加深了学生对该词情感的理解;同时消除了学生厌学古诗词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他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3.在生活中创设语文课堂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具体做法为:
首先是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应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如一次写作课,我要求学生用描写手法将家庭成员描述出来,要展现每个成员的个性。结果由于学生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人,描述得惟妙惟肖。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了他们写作难于下笔的问题,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其次,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看报刊杂志,听广播电视,读中外名著,欣赏名胜古迹。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求职信,从看电视广告到看药品说明书,从网上浏览到网上聊天,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具体做法有:
(1)鼓励学生演讲或编演小品,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或文艺演出,使学生在编演或演讲的过程中培养说写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如在上完《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后,我就组织全班学生表演,结果同学们都表演得有声有色,其中担任大胡子教授学生还给自己画了一脸的黄色胡子。
(2)经常进行辩论或焦点讨论活动。现代学生都喜欢上网,喜欢看电影,也有自己关注的时政要闻,如谈超女、谈电脑游戏,震撼于奥运会的召开,悲痛于地震的发生,焦虑于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骄傲于温江花博会的召开等。我让他们以《网络的利与弊》、《也说超级女声》、《奥运归来》、《给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假如我是应聘者》《漫游国色天乡——温江》等等为话题,开展辩论赛或进行焦点讨论。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学生在阅读筛选信息,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学会了关注生活,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说写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其三在春游秋游活动中让学生诵读经典,让学生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四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的现场感受,登上青城山就让学生诵读“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走到杨柳河边,就让学生当一回柳永,诵读《雨霖霖·寒蝉凄切》,上了峨眉金顶,就让学扮演毛泽东,诵读《沁园春·雪》……在特定的生活现场诵读经典,学生才真正领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我想这才是深入人心的美育。
4.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应体现职教的特点——与专业相结合
职高学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教学应以“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授之以渔”,因此,职高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同时,要充分体现专业特点,为专业服务。
教师要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了解专业对语文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形式的要求,把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在教学中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体验性说写训练活动,把专业思想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如模拟招聘会。首先把学生分成2组,一组写自荐书,要求根据自己的特长、专业特点等写出自己的亮点,一组扮演招聘单位,收集目前该专业的就业条件,对本次招聘拟写一份招聘广告,包括招聘条件、待遇、专业要求等。准备好后就现场模拟招聘。招聘结束后各组人员写一份总结。又如指导学生写绘画作品解说词,茶艺表演解说词,文娱演出串词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明白了语文与专业的关系,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专业与就业的关注,使学生懂得了就业的艰难,认识了自身学业储备的不足,进而激发出上进之心。
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去适应生活, 去创造生活,打造自己成功的职业人生。我们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最终目的吧。
【参考文献】
【1】童炳正·成正民.文艺心理学主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罗明主编·陶行知文集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
【3】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
【4】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